经过将近三十年的交换,刘皮匠已经是角亭部落里最富有贸易商,他操持着一间皮货的作坊。刘皮匠家的兽皮袄几乎可以在部落里换所有他想要的东西。

在一个晴朗的下午,当刘皮匠在月亮河边清洗兽皮的时候,无意中捡到了一个海螺。这个东西与其他的蚌壳长得完全不同,他从来也没有见过。握在手里像一个喇叭,压住耳朵,还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。

刘皮匠认为他捡到的是个宝贝,他很喜欢这个海螺。后来,他将海螺抵给老张头换了 10 石谷子,刘皮匠承诺,老张头随时可以用海螺到他的皮货作坊换三件最新的兽皮袄子。

胡三是部落里的闲人,他负责打扫祠堂前的草场,部落里的人家轮流管他三餐的吃食。无意间,胡三在山沟深处的涧水沟里发现了好多的海螺,于是,他就每隔一个月拿一个海螺去刘皮匠的作坊换三件皮袄子。

因为刘皮匠喜欢海螺,于是,胡三的海螺,他都要了。后来,胡三除了用海螺换皮袄子,还去老张头那里换谷子。因为刘皮匠喜欢海螺,可以到他那里换皮袄子,老张头也接受海螺。他还用海螺去赵天喜家里去换柴火,赵天喜收了海螺后去盐铺换盐。

因为刘皮匠喜欢海螺,部落里所有的人都知道,他们可以拿海螺去刘皮匠的作坊换皮袄子,所以,所有的人都接受海螺换自己家里的东西。

后来,部落的首领欧阳补琴也喜欢将海螺摆在自己家里的供桌上,于是,他组织垄断了海螺的发行,并在海螺上烙上了部落的徽章。信用叠加权威,才得以建立金融系统。 于是货币产生了。

海螺成为货币,最早的信用是由刘皮匠提供的,他是部落里最富有的贸易商。胡三无意中发现了更多的海螺,他成了货币的发行商。再往后,部落的首领介入,海螺就成了部落里的法定货币。